2023年1月29日 星期日

再談 illusion, hallucination, delusion 的意義和翻譯

        我想到,或許 illusion 的一個適當譯詞是「惑覺」和「惑像」,令人迷惑的感覺或表像。這個譯法或許可以區分出 hallucination (幻覺)、delusion(妄想、假像)和假知覺(false perception,錯覺?)。「惑覺」和「惑像」不是一個今天常用的華語詞,人們大概會感到難以適應。使用它是為了在翻譯上把它對應到  illusion ,以便把「幻覺」對應到 hallucination 。問題是,華語的「幻覺」也有它自己的語義、聯想與脈絡,「幻」總是有令人迷惑的意味,「幻像」傳統上用來指涉海市蜃樓上也很適合,幻像不就是幻覺的産物嗎?如果為了與 hallucination 區分,我們也可以採用「第一型幻覺」(illusion)或「第二型幻覺」(hallucination)一類的設計。我之前也嘗試把 hallucination 譯成「迷幻感」(因為「迷幻藥」可能引發這種感覺)或「妄覺」。總之,區分的方式很多,只是不合統一譯詞的習慣而已。

        奧斯丁談到 illusion 的典型例子是「等長直線,其中一條被處理得看起來比另一條更長」(很多心理學討論的 illusory images 都屬之,又如畫家艾舍爾Maurits Cornelis Escher 的那些「奇幻的圖像」)、魔術師在舞台上製造出來的 illusions (奧斯丁說魔術師是專業的 illusionists)、高速旋轉的輪胎看起來好像在反方向上旋轉(這不是刻意製造出來的例子)、海市蜃樓(mirage)等等(奧斯丁1997,頁22)。這些例子都有來自外界的感官刺激,在知覺者的心中形成某種感覺或表象。Wiki 的「標準定義」是 An illusion is a distortion of the senses, which can reveal how the mind normally organizes and interprets sensory stimulation. Although illusions distort the human perception of reality, they are generally shared by most people,亦即,illusion 是感覺或真實知覺的扭曲。

        Hallucination 這個字, wiki百科的「標準定義」是 A hallucination is a perception in the absence of an external stimulus that has the qualities of a real perception 即缺乏外在刺激之下知覺者自己產生的知覺,而且非常類似有外界(物)刺激的真實感覺(按:若深入分析,會覺得這個定義有點奇怪,什麼是「缺乏外在刺激」?應該說,hallucination的內容沒有對應到特定的外在真實事物。)Wiki 此詞條繼續區分 hallucination  delusional perception,說Hallucinations also differ from "delusional perceptions", in which a correctly sensed and interpreted stimulus (i.e., a real perception) is given some additional significance,亦即一個 delusional perception 是「正確地被感覺和解釋的刺激,被給予額外的意義」,但沒有舉例。如果已經給予一個「正確的解釋」,那有什麼實例可以歸到這個字的指涉之下?奧斯丁沒有討論和分析這個字。

        Delusion 大概不被歸為知覺,而是一組信念,wiki 百科說 A delusion is a false fixed belief that is not amenable to change in light of conflicting evidence。奧斯丁舉的例子則是「被迫害妄想」(delusion of persecution)和誇大妄想(illusion of grandeur),他確實說這個字指「一件整個信念雜亂的事或行為」,可以特別地無關於知覺(頁22)。但是他也指出這個字可以用到一位病人宣稱他看到或知覺到一個東西──但那東西並不存在或不真實。又如「妄聽」或「幻聽」的例子」似乎是上面的  delusional perception,但又不一樣。因為wiki的「定義」是「在正確感覺和解釋上增加額外的意義」。

        可以看到,illusion 的典型例子確實不同於 hallucination的典型例子;而且,wiki 百科的解釋(或說明)大概是今日心理學的標準定義和用法,這似乎很精確淸楚地區分了幾種不同類型的知覺,而且給予邊界分明的定義。但是這用法可能在心理學的研究中慢慢形成,不能約束哲學家的使用或日常使用。例如,奧斯丁是一位「日常/尋常語言(ordinary language)哲學家」,他在1940-1950年代間寫下他的論述,他應該根據那個時代英國人對於 illusion, delusion 的用法。另一個很驚人的當代例子是著名的科學哲學家  van Fraassen(他是當代大科學哲學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google ),他在2009出版的 Scientific Representation 一書中,把 hallucination 用到  illusion 的典型例子,他提出public hallucination 的概念,說 The main examples are certainly—but not only—optical phenomena. They include reflections in the water, mirages in the desert, and rainbows (p. 101) 他在第五章使用了The Microscope's Public Hallucinations 作為小標題。顧名思義,他認為我們在顯微鏡中看到的形象是 public hallucinations(但他顯然有意用之,因為他是個反實在論者,他不想使用預設了實在論觀點的用法)。

        如果你google 搜尋illusion 這個字,出現的就是「錯覺」這個中文譯詞。但是,我們也有明顯地那種個別知覺者知覺出錯的例子,例如把草繩看成蛇、看錯人(把A錯看成B)、對他人行為産生錯誤的感覺。又如我們有可能這樣說:「她的行為讓我産生錯覺,以為她喜歡我。」這些例子純粹是知覺者個人對於自己感覺或知覺的主觀誤判。英文也許可稱為 false perception 。但如果 illusion 對應到「錯覺」,那上述的例子呢?

  我現在回頭來分析被歸到illusion 的幾個典型的例子。它們有的是刻意安排,例如心理學常討論的例子、畫家艾舍爾的畫;有的則是特別自然環境下光影的異常呈現,例如海市蜃樓、高速旋轉的輪胎、甚至 van Fraassen 的彩虹──這些是扭曲的知覺嗎?wiki 百科使用「扭曲」來定義讓人覺得奇怪,雖然海市蜃樓可能是光線折射造成的,但是其它的例子未必有扭曲。我認為 illusion 是事物在異常的環境下對人們的異常感覺刺激,它們讓人產生「迷惑」,但不是「錯誤的知覺」──我們看著輪胎反時鐘方向旋轉,越來越快,轉速極高時似乎變成順時鐘方向旋轉──我們知道自己的感覺異常,但我們有作出錯誤判斷嗎?我們看到魔術師的「幻術」,我們很驚訝,也許感到迷惑(怎麼做到的?一堆問號)但我們仍然沒有作出什麼錯誤判斷。心理學常用的 illusory pictures 也不見得帶給我們「錯覺」,因為我們看到那些圖像時,感覺有異,卻未必一開始就作出錯誤判斷。所有這些例子,共同點是讓我們「感到迷惑」,所以,我說也許在幻覺外適當的詞是「惑覺」,但不是「錯覺」,因為我們未必會作出錯誤判斷(誤判)。「錯覺」可能是和「真實事物」作比較,但也可能和「真實知覺」作比較。如果是後者,那些我們感覺到的 illusion就是我們在異常環境下真實、客觀的知覺;若和真實事物作比較,問題是真實的事物是什麼呢?例如「直」筷子在水中的折射成「彎曲的」是illusion ,難道筷子在空氣中的反射的「直」就是真實的?我們也可以說,這兩種形象都是筷子在兩種不同的環境中的真實(正常)視覺呈現,想像生活在海底的「魚人」,他們看到一種總是長出水面的竹子狀的植物,它們總是看到該植物「曲折」,雖然我們把該竹子狀的植物從水底拔起,拉到空氣中看,它們都是「直的」,但海裡魚人都看到「曲折的竹子似植物」,他們有錯覺嗎?

2023年1月26日 星期四

談談翻譯

        這個春節期間,我不小心和一些朋友熱烈地討論(和爭論)一些語詞和翻譯的問題,因此就藉此興頭順帶談一下長久以自己對於翻譯的看法。一般人可能以為翻譯涉及只是兩個自然語言之間的同義詞替代?在我看來,翻譯涉及「許多語言」的語詞網絡之間的協調一致。

        翻譯首先確實是兩個自然語言例如英文和中文(或華文)之間的轉換(translation)。翻譯者使用一個自然語言的一些語詞組合去替代另一個自然語言的文本或文章(text),為了達成精確掌握原始文本的意義,翻譯被認為應該使用翻譯語文和被譯語文之間的同義語詞相互替代。問題就出在「同義詞相互替代」。因為每一個自然語言自己的內部都有許多同義詞或意義相似的語詞,那麼,究竟該使用翻譯語文中的哪個同義詞來替代被譯語文的目標語詞?

  語言是用來表達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種種事物。世界的事物千變萬化,事物之間也彼此相似卻又有所差異,究竟該重視那些相似點因此用同一個語詞來表達或指涉、還是重視那些差異點因此用不同的語詞來表達或指涉?也就是,每一個自然語言背後涉及使用該自然語言的一個或多個文化群體,有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區分、切割、分類、看待世界事物的不同方式,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詞網絡,這套網絡無法一一對應到另一個自然語言的語詞網絡。這是翻譯的第一層困難,哲學家蒯因(W. V. Quine)早就提出著名的「翻譯的不確定」論題。不過,問題不只是兩個自然語言的語詞網絡無法一一對應而已。

       如果我們進一步考慮一個自然語言又發展出不同的「語系」(-phone,語音風格,但當然不只是語音而已,而是蘊涵一套變異的文化),像英語語系、法語語系、以及近來興起的華語語系,同一語言之下的不同語系,會慢慢發展出不同的語詞網絡。即使不考慮語系的差異,翻譯仍然不只是兩個不同的自然語言之間的對應而已。

        現代翻譯更常涉及的是(哲學/科學)專業語言和日常(常識)語言之間的衝突或協調。這是第二層翻譯的語言問題。現代科學和科技廣泛而深入地研究這世界的種種事物,從深遠的太空到幽微的內心,都提出大量的理論、看法(論述)或敘事(故事),提出一套對自己探討領域內對象的區分、切割、分類和看待的語詞網絡,產生一套又一套的「系統性的」專業語言。然而,各種專業學科都大量從日常和常識的語言中借用語詞,卻又給那些語詞專業的「定義」,形成和日常/常識意義有所差異的意義。特別是,現代科學和科技指向客觀的目標,認為它們超越自然語言的文化約束,它們是普遍的、客觀的、跨文化的(雖然有很多STS爭論科學和科技的文化性,但也很難否認科學和科技確實也有跨文化的特性),因此現代專業也提供了「正確和錯誤」的描述與判斷,也就提供了使用一個語詞「正確和錯誤」的標準,進一步滲入了日常語言的使用中專業語言的語詞「定義」常常也被專業者視為一個語詞的正確意義,而忘卻該語詞在原來的日常/常識用法中的意義。

  這裡還可以進一步考慮歷史的問題。也就是說,現代科學也大量從古希臘文、古拉丁文借用語詞,來表達它們所研究的對象,但是它們借用的語詞往往偏離了古希臘文和古拉丁文的原始意義。這是另一個課題,我很難在這篇短文中分析。

       請注意,這不只是「一個專業語言」和「一個日常語言」之間的借用、互滲、衝突或協調的問題,而是用來翻譯的自然語言内部有「各種專業的語言」和「一般的日常/常識」語言,以及被翻譯的自然語言内部也有自己的「各種專業語言」和「一般日常/常識語言」。常見的情況是,一個自然語言的譯者挑選一個日常語詞來翻譯另一個自然語言的專業語詞,例如科技界習慣使用「人工智慧」來翻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問題是 intelligence 在英語裡的日常/常識意義就只是智能或智力,沒有到「智慧」的程度,何況,英語的日常/常識語言中還有另一個wisdom,也會被譯成「智慧」。那麼,「人工智慧」一詞用慣了,會不會讓講華語的人以為 intelligence 就是「智慧」的意思?可是,使用「人工智慧」這個詞的科技人士們,會不會認為「智慧」這個詞就是指各種計算、推理、對談、提供資料等等能力?

  翻譯的第三層問題是譯者(translator)自己的語詞網絡和被翻譯的文本之作者的語詞網絡的相互協調──特別是,如果這位被譯文本的作者本人是個具有自己獨特語詞網絡的思想家或哲學家──他具有獨特的思想,會使用一套具有個人風格的語詞網絡。他用自己的一套語詞網絡去區分、切割、分類、看待他所描述的世界事物,然後呈現在寫下的文本中。譯者如何使用他精通的自然語言內的專業語言、日常/常識語言去精確地重現被翻譯作者的獨特文本和獨特語詞網絡?還有一個問題是,如果譯者本人也有自己的一套對語詞意義的理解、使用語詞的方式,這個翻譯就變成譯者個人和被譯作者之間的「兩個個人語言」之間的協調(和衝撞),這裡涉及的常常是相似語詞和對比語詞的分配與對應網絡的建立。例如,在我個人的語詞網絡中,用「說明」來對應 explanation、用「解釋」來對應 interpretation,然而,很多人常用「解釋」來對應 explanation 、用「詮釋」來對應 interpretation。有人曾問我:如果「說明」對應 explanation,那 account 要對應哪個詞?我後來發現有人把 account 譯成「交代」,感覺很配合我自己的語詞網絡。我反過來問,如果「詮釋」對應 interpretation,那麼 hermeneutics 要對應那個詞?當然,人們可能把 interpretative hermeneutics視為同義詞,因為 hermeneutics 沒有動詞,它的動詞就是 interpret。不過,這是正確使用嗎?或者只是哲學人自己内部的語詞網絡?我也常看到很多科學家在應該使用  explain 的地方使用 interpret  這個字,例如 interpret a genetic phenomenon。這時,我不能說他錯,也不能把他理解成在「解釋」genetic 這個語詞的意義,事實上,他是想 explain一個特定的遺傳(基因)現象。

        當然啦,有一種比較簡單的看法是:翻譯的目標是首要。翻譯是讓被譯的文本精確且可讀地被傳達給讀者,因此,翻譯應該隱藏譯者個人的獨特語詞使用(如果有的話),而使用一般讀者可以理解的方式來翻譯。那麼第三層的問題應該只在於呈現作者個人的獨特語詞網絡,常常需要對譯詞的選用作說或解釋,在這種情況下,翻譯也是一種解釋或詮釋(interpretation)。如果翻譯必定蘊涵解釋,那麼譯者是否就可以使用個人的獨特語詞網絡來「解釋」被譯者的獨特個人語詞網絡?

        簡單地總結,翻譯涉及「多種語言」之間的協調配合,對於專業者而言,很難有什麼「正確」或「錯誤」的譯詞,但是,我們當然需要適當、更適當、或不適當的譯詞。譯詞的選擇和爭論也無法避免。在爭論的情況下,就變成「解釋/詮釋」的好壞問題。

2023年1月9日 星期一

限定論式的實在論與非限定論的反實在論

本文原於2022年8月1日發表於「臉書」「陳瑞麟的科哲絮語」專頁,為評論台大物理系高涌泉教授的文章如下。

科學哲學答問(三)-科學人雜誌 (ylib.com)


在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爭論中,限(決)定論(determinism)(例如古典力學和相對論)和非限定論(量子力學)的爭議,往往也被連結到實在論和反實在論的爭論中。例如這篇高涌泉教授文章中的討論。科學哲學中的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的爭論,雖然與物理哲學的限定論與非限定論的爭論有關,但並不完全一樣。所以,我特別再把物理哲學中的爭議又稱作「限定論式的實在論」(deterministic realism)和「非限定論式的反實在論」(indeterministic antirealism)的爭論。

「限定論」一般稱作「決定論」。 在科學上的「限定論」是主張自然世界應該由「限定性的理論」(deterministic theories,如古典力學和相對論)來描述,因為限定性理論才能給自然世界一個最完備的描述,它可以精確地描述出物質的時空因果軌跡--而這是世界的真實。如果我們對自然世界的描述只能由「非限定性的理論」(indeterminsictic theories,如量子力學理論)來描述,那麼這種對自然世界的描述是不完備的,因此也就無法揭露出世界的真實。因此,如果科學只能提供我們「非限定性的理論」,那麼因為這類理論描述出來的結果,是不完備的,不是自然世界完整的真實,因此,這種非限定性的理論就無法告訴我們世界的真實(reality),世界的真實是超出科學理論所能掌握的範圍,是我們無法透過科學知道的,因此這是反實在論--注意,反實在論是指「反對實在論的主張」,它「本質上」是一種不可知論--我們無法透過科學理論知道這世界的真實。

對於「限定性的理論」和「非限定性的理論」的進一步分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我的書《科學哲學:假設的推理》第六章「定律與理論」,頁216-221。一個簡單的說明就是「限定性的理論」主張在任一時刻t 時,某系統處在一個特定初始狀態中(由一組量值來表達),則一段時間後的 t' 時,理論求得的該系統的終端狀態(由單一的另一組值來表達)只有一個(所以是限定的)。「非限定論」就是主張一段時間後的t' 時,理論求得的系統狀態不是只有單一個(所以是非限定的)。

很多主張實在論的科學哲學家的立場,其實沒有「限定論式的實在論」那麼強,他們只是爭論主張某些被科學理論假設的東西如原子、分子、基因、夸克等等真實存在。但因為這些「東西」是科學理論假設的,所以某些科學實在論者推論,因為科學理論為真,所以才能保證那些被假設的東西真實存在。但反實在論者則不認為我們可以證明科學理論為真,因此也無法透過科學理論的真來保證那些被假設的東西真實存在,科學理論只是我們作計算或預測的工具而已。這種實在論和反實在論爭論基本上不管「限定論」或「非限定論」。例如,量子力學是非限定論,而且量子力學主張很多東西如量子、玻色子、費米子、膠子、基本粒子如此等等,實在論的立場就會說:如果量子力學為真,那麼那些被假設的東西也必定真實存在;反實在論則會說量子力學只是工具而已,那些被假設的「東西」也只是說明現象的概念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