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期間,我不小心和一些朋友熱烈地討論(和爭論)一些語詞和翻譯的問題,因此就藉此興頭順帶談一下長久以自己對於翻譯的看法。一般人可能以為翻譯涉及只是兩個自然語言之間的同義詞替代?在我看來,翻譯涉及「許多語言」的語詞網絡之間的協調一致。
翻譯首先確實是兩個自然語言例如英文和中文(或華文)之間的轉換(translation)。翻譯者使用一個自然語言的一些語詞組合去替代另一個自然語言的文本或文章(text),為了達成精確掌握原始文本的意義,翻譯被認為應該使用翻譯語文和被譯語文之間的同義語詞相互替代。問題就出在「同義詞相互替代」。因為每一個自然語言自己的內部都有許多同義詞或意義相似的語詞,那麼,究竟該使用翻譯語文中的哪個同義詞來替代被譯語文的目標語詞?
語言是用來表達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種種事物。世界的事物千變萬化,事物之間也彼此相似卻又有所差異,究竟該重視那些相似點因此用同一個語詞來表達或指涉、還是重視那些差異點因此用不同的語詞來表達或指涉?也就是,每一個自然語言背後涉及使用該自然語言的一個或多個文化群體,有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區分、切割、分類、看待世界事物的不同方式,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詞網絡,這套網絡無法一一對應到另一個自然語言的語詞網絡。這是翻譯的第一層困難,哲學家蒯因(W. V. Quine)早就提出著名的「翻譯的不確定」論題。不過,問題不只是兩個自然語言的語詞網絡無法一一對應而已。
如果我們進一步考慮一個自然語言又發展出不同的「語系」(-phone,語音風格,但當然不只是語音而已,而是蘊涵一套變異的文化),像英語語系、法語語系、以及近來興起的華語語系,同一語言之下的不同語系,會慢慢發展出不同的語詞網絡。即使不考慮語系的差異,翻譯仍然不只是兩個不同的自然語言之間的對應而已。
現代翻譯更常涉及的是(哲學/科學)專業語言和日常(常識)語言之間的衝突或協調。這是第二層翻譯的語言問題。現代科學和科技廣泛而深入地研究這世界的種種事物,從深遠的太空到幽微的內心,都提出大量的理論、看法(論述)或敘事(故事),提出一套對自己探討領域內對象的區分、切割、分類和看待的語詞網絡,產生一套又一套的「系統性的」專業語言。然而,各種專業學科都大量從日常和常識的語言中借用語詞,卻又給那些語詞專業的「定義」,形成和日常/常識意義有所差異的意義。特別是,現代科學和科技指向客觀的目標,認為它們超越自然語言的文化約束,它們是普遍的、客觀的、跨文化的(雖然有很多STS爭論科學和科技的文化性,但也很難否認科學和科技確實也有跨文化的特性),因此現代專業也提供了「正確和錯誤」的描述與判斷,也就提供了使用一個語詞「正確和錯誤」的標準,進一步滲入了日常語言的使用中專業語言的語詞「定義」常常也被專業者視為一個語詞的正確意義,而忘卻該語詞在原來的日常/常識用法中的意義。
這裡還可以進一步考慮歷史的問題。也就是說,現代科學也大量從古希臘文、古拉丁文借用語詞,來表達它們所研究的對象,但是它們借用的語詞往往偏離了古希臘文和古拉丁文的原始意義。這是另一個課題,我很難在這篇短文中分析。
請注意,這不只是「一個專業語言」和「一個日常語言」之間的借用、互滲、衝突或協調的問題,而是用來翻譯的自然語言内部有「各種專業的語言」和「一般的日常/常識」語言,以及被翻譯的自然語言内部也有自己的「各種專業語言」和「一般日常/常識語言」。常見的情況是,一個自然語言的譯者挑選一個日常語詞來翻譯另一個自然語言的專業語詞,例如科技界習慣使用「人工智慧」來翻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問題是 intelligence 在英語裡的日常/常識意義就只是智能或智力,沒有到「智慧」的程度,何況,英語的日常/常識語言中還有另一個wisdom,也會被譯成「智慧」。那麼,「人工智慧」一詞用慣了,會不會讓講華語的人以為 intelligence 就是「智慧」的意思?可是,使用「人工智慧」這個詞的科技人士們,會不會認為「智慧」這個詞就是指各種計算、推理、對談、提供資料等等能力?
翻譯的第三層問題是譯者(translator)自己的語詞網絡和被翻譯的文本之作者的語詞網絡的相互協調──特別是,如果這位被譯文本的作者本人是個具有自己獨特語詞網絡的思想家或哲學家──他具有獨特的思想,會使用一套具有個人風格的語詞網絡。他用自己的一套語詞網絡去區分、切割、分類、看待他所描述的世界事物,然後呈現在寫下的文本中。譯者如何使用他精通的自然語言內的專業語言、日常/常識語言去精確地重現被翻譯作者的獨特文本和獨特語詞網絡?還有一個問題是,如果譯者本人也有自己的一套對語詞意義的理解、使用語詞的方式,這個翻譯就變成譯者個人和被譯作者之間的「兩個個人語言」之間的協調(和衝撞),這裡涉及的常常是相似語詞和對比語詞的分配與對應網絡的建立。例如,在我個人的語詞網絡中,用「說明」來對應 explanation、用「解釋」來對應 interpretation,然而,很多人常用「解釋」來對應 explanation 、用「詮釋」來對應 interpretation。有人曾問我:如果「說明」對應 explanation,那 account 要對應哪個詞?我後來發現有人把 account 譯成「交代」,感覺很配合我自己的語詞網絡。我反過來問,如果「詮釋」對應
interpretation,那麼 hermeneutics 要對應那個詞?當然,人們可能把 interpretative 和 hermeneutics視為同義詞,因為 hermeneutics 沒有動詞,它的動詞就是 interpret。不過,這是正確使用嗎?或者只是哲學人自己内部的語詞網絡?我也常看到很多科學家在應該使用 explain 的地方使用 interpret 這個字,例如 interpret a genetic phenomenon。這時,我不能說他錯,也不能把他理解成在「解釋」genetic 這個語詞的意義,事實上,他是想 explain一個特定的遺傳(基因)現象。
當然啦,有一種比較簡單的看法是:翻譯的目標是首要。翻譯是讓被譯的文本精確且可讀地被傳達給讀者,因此,翻譯應該隱藏譯者個人的獨特語詞使用(如果有的話),而使用一般讀者可以理解的方式來翻譯。那麼第三層的問題應該只在於呈現作者個人的獨特語詞網絡,常常需要對譯詞的選用作說或解釋,在這種情況下,翻譯也是一種解釋或詮釋(interpretation)。如果翻譯必定蘊涵解釋,那麼譯者是否就可以使用個人的獨特語詞網絡來「解釋」被譯者的獨特個人語詞網絡?
簡單地總結,翻譯涉及「多種語言」之間的協調配合,對於專業者而言,很難有什麼「正確」或「錯誤」的譯詞,但是,我們當然需要適當、更適當、或不適當的譯詞。譯詞的選擇和爭論也無法避免。在爭論的情況下,就變成「解釋/詮釋」的好壞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