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5日 星期六

為什麼「認知戰」有用?

就像大多數的不當言論可能影響我們的認知是因為我們人天生具有易産生「認知偏見」的認知缺陷,認知戰之所以有用,一個可能的面向是因為一種有缺陷的推理模式:「基於信念的推理(belief-based reasoning)」。


我觀察到大多數人(至少台灣人)的推理可能是一種「基於信念的推理」,亦即「相信P表達事實」,而P 蘊涵Q,所以推出Q。它的推理模式可以表達成「因為P,所以Q」。例如「因為(我相信)習近平是人,所以習近平總有一天會死」、「因為(我相信)之前下雨,所以現在地面濕」、「因為(我相信)他劈腿,所以他最近表現奇怪。」「因為(我相信)民主是讓人民生活得富足,所以中國是民主的」如此等等。然而,P只是一個人的信念而已,並不一定表達事實。萬一P 結果不是事實,那麼我們就會推出假的結論Q。

如果可以透過資訊傳播讓一個人相信一個假前提是事實(誤以為P是事實),就可以操縱他的認知和判斷。

接下來我想引入「語意事實」這個概念。所謂「語意事實」是指一個語詞的正確意義或定義,構成一個事實。這也是一種「制度事實」或「理論事實」,因為某些語詞可以有「正確意義或定義」,因為它們依賴於制度和理論(依賴於理論的語詞意義的典型例子是科學語詞)。例如法律上對於「公然侮辱」一詞的定義是:「用粗鄙的言語、舉動,嘲弄謾罵或其他輕蔑人的意思,使人產生難堪狀態的行為。」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對於「公然侮辱」的法律意義的正確定義。在當代社會公共生活中,我們的很多推論的前提涉及制度事實和語意事實,如果我們對於涉及語意的前提有錯誤的認知,就會影響我們的推論。

例如,使用一般「基於信念的推理模式」,可能會得到「因為(我相信)民主是讓人民生活得富足,所以中國是民主的」這樣的推論。然而,「民主是讓人民生活得富足」並不是一個語意事實,因為「民主」的正確理論意義並不是這樣(當然,中國人民是不是生活得富足也是另一個事實問題)。「民主」是一個複雜的理論語詞,有許多構成條件,它的意義是複雜的,然而,人們卻不易充分掌握它的完整意義。認知作戰的一個重要、但也不易覺察的策略是:利用語詞的意義容易變動的特性,以及人們在使用語詞時,並不總是能完整掌握一語詞的完整意義的特性,透過扭曲或改變語詞的意義,使人們以為自己掌握了語意事實,再透過「基於信念的推理模式」,推出錯誤的信念,來影響人們的認知和推論。

對於這種認知戰的理性破解方式是,同時理解自己慣用的有缺陷的推理模式以及正確的推理模式。

我們一般最常用的正確推理模式是「肯定前件」規則(modus ponens):因為如果P則Q,而且P,所以Q。亦即,我們要先假設「如果P,則Q」成立的,才能從 P 推到Q。但是「如果P,則Q」一定成立嗎?或者說「P蘊涵Q」嗎?需要經驗的求證和檢驗。「P蘊涵Q」常見的形式有「分析蘊涵」(P的意義蘊涵Q,求證語意事實)、「規律蘊涵」(如果P出現,則Q出現,求證於規律是否發生)、「因果蘊涵」(P是Q的原因,求證因果關係)和「意圖或動機蘊涵」(P是Q的動機,求證當事人動機)等。

例如「因為所有人都會死,而且習近平是人,所以習近平有一天會死。」在健全的「肯定前件」推理中,我們至少必須檢驗兩個前提,其中一個是規律性通則(所有人都會死),另一個涉及事實。健全的推理是「假定所有前提都真,推論形式有效,則結論必定真」。因此,即使小前提表達事實,我們仍然需要大前提(條件句)成立。同理,在涉及語意事實時,健全的推理仍然是「如果P則Q,而且P,則Q」亦即下列兩個前提必須被檢查,(1) P 是否表達一個語意事實,而且(2) P蘊涵Q,我們要檢查(1) 和(2) 是否成立。只有(1) 和(2) 都成立,推出的結論才是健全的。

同樣的破解方式可以用來駁斥石之瑜的「習近平再獨裁,也比民進黨更民主」的詭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