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9年6月9日於臉書「陳瑞麟的科哲絮語」重刊。
前言:長久以來,我就一直想寫篇討論「意識型態」這個概念的文章。不過,由於各種因素而遲遲未能實現。再拖下去,可能完成日遙遙無期。所以,今天先來寫一點初步的想法。
「意識型態」(或「意識形態」)這個詞原本是個學術語詞(術語)。在台灣,由於政治人物的使用、誤用、甚至濫用,它已經變成一般「庶民」也會使用的語詞。台灣人們對「意識型態」大致有三種用法,分別對應到三種不同的領域和族群:(1)「意識型態」對立於「經濟」,因此,特定政黨的政治人物和其支持民眾常講「拼經濟不要拼意識型態」。然而,這裡的「意識型態」究竟是指什麼?通常很特定也很模糊。例如國民黨(或藍營)經常指控「民進黨最擅長意識型態操弄」,結果,「意識型態」似乎「特指」民進黨提出的很多主張──當被認為不以「經濟」為最優先時,就會被指控是在「拼意識型態」。(2)「意識型態」對立於「科學」(「實證科學」)。基於科學實證所得到的主張不是意識型態,反之,(被認為)沒有科學實證基礎的主張者,就是意識型態──當然,這種用法仍然常發生在「政治與政策」的言談中。亦即,作政治決策應該基於科學實證基礎,沒有基於科學實證基礎的就是基於意識型態。一些「理工人」會這樣使用和理解「意識型態」。(3)「意識型態」的學術性用法,通常是對這個詞有過研究的社會科學學者或哲學學者會使用,可是,這不是一個統一的用法(即沒有一個統一的意義),不同的學者可能會有不同的用法和理解,因為它是一個有長遠歷史的語詞。下一段繼續說明。
「意識型態」的學術用法是這樣的:「意識型態」的英文是 ideology,從構詞原則來看是指 idea(觀念)-logy(邏輯、學問),意思是一門「觀念的學問」,這也是這個英文(和其它拉丁語系如德文)最初被使用時的意思,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一本桂冠在1991年出版的舊書《意識形態》(麥克里蘭著)。十九世紀時,德國流行觀念論(idealism),主張「觀念」是推動社會發展與演變的核心動力。馬克思和恩格斯寫了一本書叫《德國意識型態》(German ideology),內容在討論和批評德國觀念論哲學家和他們的觀點,換言之,在這本書中,ideology 被專指 idealism,而馬克思認為他的唯物論是科學的,而 idealism
(ideology) 是不科學的,所以,在馬克思主義者和左派的眼中, ideology 就變成對立於「科學」的一個概念。後來,在二十世紀初實證主義科學哲學當道,在實證主義的觀點下,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一點也不是「科學」,它和它所批判的「觀念論」都同樣是「形上學」。如果「觀念論」是意識型態,那麼「唯物論」也是意識型態!因此,受實證主義科學影響的人們,也把「意識型態」看成是「科學」的對立面,前段所談的第二種用法是傳承自這條歷史路線。
馬克思主義是一門社會哲學理論,它的目的在於推動「共產革命」──一種政治革命,所以,它也是一套政治哲學和政治理論。同樣地,德國觀念論者當然也有它們的政治哲學主張。如此,不管使用ideology 這個字來指稱觀念論或者也指稱唯物論和馬克思主義,它都有了政治涵意。十九世紀出現的各種不同的政治哲學主張,例如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等等,在學術和社會科學上,就都一視同仁地被視為「諸意識型態」了。也就是說,從馬克思主義者的用法開始,ideology 這個字不再指一個研究的領域,而是指一群特定的觀念、主張、主義等等。
台灣使用「意識型態」來譯 ideology不知出自誰手?我沒考證過(如果有讀者知道,歡迎跟我說)。不過,我知道在殷海光的著作中,已經多處使用 ideology (意識型態)這個詞。後來林毓生曾提議把 ideology 譯成「意締牢結」──即一群牢不可破的觀念──他認為這樣在發音與意義上更合乎 ideology 的原義。只是後來台灣社會普遍使用「意識型態」這個譯詞。
我不清楚當初是基於什麼想法而把 ideology 譯成「意識型態」,台灣學術界對於「意識型態」的用法必須作一個觀念史的調查才得以完全揭示。這是一種「語詞(觀念)意義」與「語詞(觀念)意義演變」的實然研究。這篇短文不可能從事這樣的調查。
可是,我們對於一個語詞的討論,不是只有「實然」的面向,也有「應然」(規範)的面向:「應該怎麼使用一個語詞」;進而,也可以有「改良」的面向:「如何改良一個語詞的規範使用」。當然,規範的面向應該參考實然的面向。所以,對於「意識型態」這個觀念,我個人主張「學術性的用法」是我們應該採納的用法。而且從上述簡短的回顧來看,我個人認為 ideology 在學術上不管怎麼譯,都共同地指向「固定的觀念」──亦即一群互相關連、互相聯想的固定觀念或觀念架構,它們被用來理解這個世界或世界的某些面向(特別在政治領域上)。因此,我自己在這裡把「意識型態」(改良性地)定義成「任何被用來理解世界或世界的某些面向的固定觀念架構,從這些觀念架構中可以衍生對世界的特定主張、立場或主義」。
在台灣常見的「意識型態」的三種用法中,又可分成兩種使用態度:一種是把「意識型態」用為負面或貶義的語詞──被指控為持有意識型態者是不好的;一種是把「意識型態」用為中性的語詞──任何持有特定觀念架構、主張、立場、主義者,都有特定的意識型態。當然,這並不表示所有意識型態都沒有好壞可言,而是(在「改良性」的觀點下),一個特定的意識型態是好是壞,要看這個意識型態在社會中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換言之,要經過理性與經驗的檢視與分析。一般而言,在台灣的第一與第二種常見用法中,「意識型態」被用為貶義,因為台灣人相信「拼經濟」是好的、「科學實證」是好的(可是,他們在實際的行為上往往不講科學實證)。從第三種學術用法來看,「意識型態」傾向被用為中性的。在這種看法之下,主張「拼經濟不要拼意識型態」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型態:堅持經濟至上的固定觀念。
從規範的面向來看,我們應該從上述改良性定義來使用「意識型態」這個語詞,而且首先應該把它當成中性的語詞,然後再看人們對一種「意識型態」的使用效果(含「意識型態」這個詞本身)來分析它的好或壞。例如,持有「經濟至上的意識型態」的政黨和民眾們「誤解」和「誤用」了「意識型態」這個詞,而且他們的誤用產生了很不好的效果:第一,他們錯誤地把中性語詞的意識型態用為貶義,讓這個語詞被用為政治鬥爭的工具;第二,在這樣的錯誤使用下,他們無法認識到自己的主張和立場也是一種意識型態,結果在未經檢視與反省之下,就立即自動地抬高自己的主張和立場,而且「堅信不移」。第三,主張「拼經濟不要拼意識型態」這種「經濟至上的意識型態」者,由於第一和第二點,就容易忽略了其它對社會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主張和價值例如人權、環保和主權等等。
台灣社會今日的問題,多多少少與這種「經濟至上的意識型態」有關,這種意識型態的持有者又常常誤解和誤用「意識型態」這個觀念。
最後,「意識型態」對立於「實證科學」這種用法,以後有空再來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