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6日 星期日

什麼是形上學?

本文最初寫於2022年7月27日

        形上學,根據我的定義,是「如何使用一套最普遍的語詞來配合(即表達)我們對整個世界的一切知識的學問。」

 

        近來一些科學研究開始進入傳統上屬於哲學形上學的問題,例如「自由意志」、「意識」、「這世界的終極實在(ultimate reality)」等等,也因此引起一些科學朋友(特別是物理學)的興趣。例如在「物理史與物理哲學」研究社團,有些朋友特續在討論「形上學」(metaphysics)或「存有論」(ontology),甚至「後設形上學」(meta-metaphysics)。

 

        形上學一直是我最感興趣的哲學議題之一。多年來,我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形上學觀點。過去也曾寫過一篇〈為什麼 Ontology 是「存有學」而不是「本體論」?〉 2016430日發表在本專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尋看看。此外,我也在《人類怎樣質問大自然》一書的第五章和第六章,介紹了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和宇宙論,以及柏拉圖的「理型論」和亞里斯多德的「形質論」,這些都是形上學理論。在本文中,我想討論「形上學」做為一門哲學領域的特性。因此,本文是一篇「後設形上學」的文章。

 

「形上學」(metaphysics)一詞

 

  Metaphysics 一詞來自亞里斯多德的著作 Metaphysica 。要談它,得先談亞里斯多德的另一本著作 Physica,討論「自然物」(physis)的本性、天性、特性、變化等等,即今天的「物理學」之字根,但當然亞氏的討論內容和今天的物理學天差地遠,所以,我把亞氏的 Physcia 譯成「物性學」。

 

  亞里斯多德延伸《物性學》的部分,又討論很多「存有者之為存有」(beings qua being)的課題,寫下大量的著作。這部分亞氏沒有給它一個名稱,後來他的學生在編輯他的全集時,把這部分著作放在《物性學》「之後」,就稱它 Meta-physica,因為 meta 是古希臘文「之後」的意思,也引伸出「基礎」或「根源」的意思。對亞里斯多德來說,Metaphysica討論的內容,是 Physica 討論內容的基礎或根源。

 

        「形上學」這個中文詞來自易經的「形而上者之謂道」。或許有些人覺得它很貼切。其實如果從這個中文詞來理解 metaphysics,很難掌握它在西方哲學中的意義。例如「個體」(individual)(物質個體、生物個體)很形而下吧?一點都不形而上。然而「個體」(也就是所謂的「殊象」〔particular〕)其實是「形上學」的一個核心概念,甚至「形」(「形狀」、「形式」)本身也是「形上學」的重要概念。

 

        西方哲學傳統的形上學就是討論 being (存有)的學問,「存有」是最適合 being 的譯名,因為 being 有「存在」的意思,例如我們問「(那裡)有什麼東西?」(what is there?)也表達成「什麼東西存在」。然而,形上學不只是討論「有什麼東西存在」而已,它還想討論「那東西以什麼方式而存在」,或者說「那東西是什麼」。「是」也是 being 的意思。Being 是文法上的 be 動詞之名詞化,be 動詞的日常英文寫法就是 is are。「那東西是什麼」表達成 What is that (thing)?

 

        通常我們會說「草是綠的」、「人是政治的」、「物體是慣性的」如此等等,我們也可以(囉唆地)說成「草有綠色性質」、「人有政治性」或「草以綠色的方式而存在」、「人以搞政治的方式而存在」如此等等。如果我們要討論「為什麼草有綠色性質」或「為什麼草以綠色的方式而存在」,我們的重點落在「草」、「綠的(性質)」和「為什麼」,這是生物科學要研究的。同理,「為什麼人是政治的」是社會科學要研究的;「為什麼物體是慣性的」是物理學要研究的。

 

  把這些語句抽象成「S is P」,我們會發現各種特殊的科學(生物科學、社會科學、物理學等等)都把研究重心放在 SP──看其中的 SP分別屬於什麼領域(或範疇)。然而,「形上學」把研究重點放在 is

 

  Is (being) 要如何研究?形上學其實是探討 S 是以什麼樣的 is 被聯結到 P。因為所有的 S P都可以用is來聯結,哲學家因此又把SP稱作 beings,可譯成「存有者」。因此,形上學想探討的是「一種存有者如何『是』另一種不同的存有者」,也就是亞里斯多德所謂的「存有者(東西)之為存有」,口語地說是討論「某物是什麼的『是』本身」或「某物以什麼方式而『是』(存在成)什麼」。例如,「我是人」是因為我具有「理性的動物」這個特性,而「理性的動物」是定義「人類」的本性(essence),換言之,我因為「是理性的動物」(我有「理性的動物」這本性)因而「是人」。又「我」是一個「個體」,「人」是一個種類,「我是人」表達「我」這個個體被歸類到「人」(而不是「黑猩猩」)這個種類。那麼,「我是人」之中的「是」就是「歸類」的意思。但,我如何能被歸類到人?因為我有「人類」都要有的本性──即理性的動物。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這種形上學有什麼意思?平淡無奇?或者只是「文字遊戲」?你的直覺想法不算錯。在一個意義上,「形上學」是一套如何使用語言的學問,更精確地說,是「如何使用一套最普遍的語詞來配合我們對整個世界的一切知識的學問」──這是我自己對於 metaphysics 的一個定義。如果我們對於整個世界的知識包含了科學知識(但也一定包含很多其他的知識,例如我們對於自己內心、對於人、對於社會等等的知識),那麼形上學就是要探討我們如何使用最普遍的語詞把所知的一切知識安排到一個適當、秩序的語言框架內。最好的形上學理論,就是能把最廣泛的人類知識,安排到一個最適當、最有秩序、最合理、但也最普遍的語言框架內。

 

        請注意,雖然形上學總是涉及語言(語詞)的使用,但它絕不只是文字或語詞遊戲,因為它是要把「一切對世界的知識納入一套最普遍的語言框架」內,這裡就涉及到「哪些對世界的知識」該被納入?答案當然是那些關於世界的真實狀況(即「實在」reality)的知識,才應該被納入。這涉及「什麼才是對世界的真實狀況的知識」這問題。因此,問「什麼東西真實存在這個世界上」的問題,是形上學的核心問題,即「實在的問題」,但這只是形上學中的一部分,雖然是重要的一部分。

 

        以生物世界來說,最普遍的可以涵蓋一切生物知識的語詞就是「生命」,什麼東西可以被視為「有生命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生命」這個詞用到哪些東西之上?又哪些東西不可用?決定哪些東西屬於「有生命的」也意謂著什麼東西是「無生命的」。再看更普遍的物質世界,這是物理學的研究的領地,最普遍的語詞就是「物質」。那麼,生物顯然也是由物質構成的,但是可以把生物也視為「只是物質」嗎?如果生命(物)不只是物質,那麼有生命的物質和無生命的物質又差別在哪裡?早期有些科學家認為「生命物質」(living matter)和無生命物質是兩種徹底不同的物質,所以把構成生命的物質稱作「有機物」(organic matter),無生命的物質是「無機物」(inorganic matter)。但是,後來科學家發現構成生命的有機物也可以由無機物來合成,因此,生命物質和無生命物質似乎不是兩種徹底不同的物質。但是,生命(物)畢竟仍相當不同於「無生命的物質」,那麼使無生命的物質變成有生命的生物的條件是什麼?一個合理的答案可能就是物質的「組織方式」?或者更多條件?例如「新陳代謝」、「體內平衡」(homeostasis)、「生殖複製」等等,找出其具體知識是科學的任務,而如何用最適當的又一致於科學的普遍的語詞來表達則是哲學、形上學的職責。

 

        「物質」是世界最普遍的語詞嗎?這世界有非物質的部分嗎?心智的世界是不是就是非物質的部分?與這些議題相關的就是所謂的「心物二元論」、「唯物論」、「唯心(觀念)論」之間的爭論了。這些爭論的本質是:出於物理科學的語詞,能夠妥當地配合或表達我們對於心智的一切知識嗎?

 

        如果形上學是一套容納我們所有知識的抽象語言框架,那麼,同一組知識以不同的自然語言如中文和英文來表達,就可能蘊涵不同的形上學理論。一個文化的語言本身也是知識的載體,不同文化產生的自然語言蘊藏著不同的知識體系,這意謂著,不同的自然語言本身也蘊涵了不同的形上學理論。因此,這就產生一個問題:出於某一個傳統文化的形上學理論,能不能有效地配合當代的新科學知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